为何早期诊断至关重要:改变戈谢病的病程
戈谢病(发音为go-SHAY)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各个年龄段和背景的人都可能受其影响。它属于一类称为溶酶体贮积症的疾病,也就是说,人体缺乏分解某些脂肪物质所需的特定酶。在戈谢病中,缺失或不足的酶叫做葡萄糖脑苷脂酶。由于这种酶不足,一种名为葡萄糖脑苷脂的脂肪物质会在各种器官和组织中堆积,尤其是在一种叫做巨噬细胞的细胞中。这种堆积会导致一系列症状,影响脾脏、肝脏、骨骼和血液。
像戈谢病这样的罕见病,患者面临着独特的挑战,有时确诊可能需要很长时间,这段过程常被称为“诊断之旅”(Nishimura等人,2025年;Weinreb等人,2022年)。不过,对于很多戈谢病患者,特别是最常见的1型患者来说,尽早诊断并及时开始治疗,对于控制症状、改善长期健康状况,有着重大意义。
了解戈谢病及其类型
戈谢病是由GBA1基因突变引起的,该基因负责指导合成葡萄糖脑苷脂酶(Stone等人,2025年)。由于它是一种遗传病,所以会在家族中遗传。
戈谢病有不同类型,主要根据是否累及神经系统来分类:
- 1型:这是最常见的类型,不累及大脑或脊髓。症状差异很大,从非常轻微甚至难以察觉,到严重症状都有。
- 2型:这是一种严重类型,会影响神经系统,通常在婴儿期发病,病情进展迅速。
- 3型:这种类型也累及神经系统,但进展比2型慢,症状可能在儿童期或更晚出现。
- 还有罕见的围生期致死型和心血管型(Hughes和Pastores,1993年)。
本文主要关注1型,以及3型中可治疗的内脏(器官相关)和骨骼症状,因为早期干预能显著改变这些类型的疾病进程。
识别症状:戈谢病的早期迹象
由于戈谢病的症状多种多样,且与一些常见疾病的症状有重叠,所以早期识别有一定难度(Weinreb等人,2022年;Nguyen等人,2019年)。不过,某些迹象应引起怀疑,尤其是当它们同时出现时:
- 脾脏和/或肝脏肿大(肝脾肿大):这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由戈谢细胞在这些器官中堆积导致的。有时在体格检查时能摸到肿大的脾脏,还可能引起腹部不适或饱胀感(Özdemir和Gündüz,2022年;Hughes和Pastores,1993年;Nagral,2014年)。
- 血液问题:骨髓和脾脏中的戈谢细胞会影响血细胞的生成和寿命,从而导致:
- 贫血:红细胞计数低,引起疲乏和虚弱。
- 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低,可能导致容易瘀伤或出血(Özdemir和Gündüz,2022年;Hughes和Pastores,1993年;Nagral,2014年)。
-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白细胞计数低,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 骨骼问题:戈谢细胞会侵入骨髓,导致:
- 骨痛(通常很严重)
- 骨质减少(骨密度降低)或骨质疏松(骨骼脆弱)
- 骨危象(剧烈骨痛发作)
- 骨梗死(死骨组织区域)
- 骨折风险增加(Hughes和Pastores,1993年;Nguyen等人,2019年)。
- 生长或青春期延迟(儿童患者) (Hughes和Pastores,1993年)。
很多患者最初因为血常规异常和脾脏肿大,会先由血液科医生进行评估(Özdemir和Gündüz,2022年)。
诊断过程:寻找答案
诊断戈谢病需要特定的检查。最常见的确诊方法是测量血液样本中葡萄糖脑苷脂酶的活性(Hughes和Pastores,1993年;Nagral,2014年)。酶水平显著降低提示戈谢病。通过基因检测确定GBA1基因突变,能进一步确诊,并帮助确定戈谢病的具体类型,不过,仅根据基因来预测疾病的确切严重程度比较复杂(Nishimura等人,2025年;Hughes和Pastores,1993年;Stirnemann等人,2017年)。
不幸的是,由于这种疾病罕见且表现多样,诊断过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这就导致了诊断延迟(Nishimura等人,2025年;Weinreb等人,2022年;Nguyen等人,2019年)。提高医疗人员的认知,对于缩短这一延迟至关重要(Özdemir和Gündüz,2022年;Nguyen等人,2019年)。
为何早期诊断能改变局面
早期诊断戈谢病非常重要。如辅助信息所述,早期发现能更好地控制并发症,防止不可逆损伤。
戈谢病如果能早期诊断,医疗人员就能在葡萄糖脑苷脂堆积对器官和骨骼造成严重且可能不可逆的损害之前进行干预(Özdemir和Gündüz,2022年)。诊断延迟往往伴随着更严重的骨骼并发症和器官损伤(辅助信息,Nishimura等人,2025年)。早期发现疾病,就能在症状较轻时开始治疗,使治疗更有效地逆转或稳定疾病进程。
戈谢病的治疗方案
戈谢病的治疗,尤其是1型和3型的内脏症状的治疗,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治疗方法如下:
- 酶替代疗法(ERT):这是一种标准治疗方法,通过静脉注射缺失的葡萄糖脑苷脂酶的人工合成版本,通常每两周注射一次。这有助于身体分解葡萄糖脑苷脂,防止进一步堆积,并减少已储存的量。酶替代疗法彻底改变了很多患者的预后,显著改善了如器官肿大、血细胞计数低和骨痛等症状(Nagral,2014年;Dandana等人,2016年;Zimran和Elstein,2014年;Nguyen等人,2019年)。目前有几种酶替代疗法产品可供使用(Shemesh等人,2015年;Kong等人,2022年)。
- 底物减少疗法(SRT):这种方法使用口服药物,通过减少身体产生的葡萄糖脑苷脂的量来发挥作用。通过降低“底物”(堆积的物质),底物减少疗法有助于平衡降低的酶活性。对于一些无法接受酶替代疗法,或酶替代疗法不适合的1型戈谢病成年患者,底物减少疗法是一种选择(Hughes和Pastores,1993年;Shemesh等人,2015年;Stirnemann等人,2017年;Pastores和Barnett,2003年)。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酶替代疗法和底物减少疗法通常对治疗2型和严重3型戈谢病的神经系统症状效果不佳,因为它们不能充分穿过血脑屏障(Zimran和Elstein,2014年;Nagral,2014年;Nguyen等人,2019年)。针对神经病变型的新疗法研究正在进行中(Weinreb等人,2022年;Koeberl等人,2024年)。
早期治疗对预后的影响
正如辅助信息所强调的,酶替代疗法(ERT)和底物减少疗法(SRT)早期启动效果更佳。
在严重并发症出现之前开始治疗,能让治疗有最好的机会:
- 缩小肿大的脾脏和肝脏。
- 将低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提高到正常水平。
- 改善或稳定骨骼疾病,减轻疼痛,防止如骨危象或坏死等不可逆损伤。
- 提高整体生活质量。
虽然对于确诊较晚的患者,治疗仍然有益,但要逆转已经发生的损伤,尤其是骨骼损伤,会更具挑战性(Hughes和Pastores,1993年)。早期干预有助于防止这种损伤变成永久性的。
与戈谢病共处:管理与支持
管理戈谢病最好由多学科的医疗团队来进行,包括遗传学、血液学、骨骼健康等领域的专家,具体取决于患者的特定症状(Hughes和Pastores,1993年)。定期监测对于跟踪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Hughes和Pastores,1993年)。
对于有戈谢病家族史的家庭,对有患病风险的亲属进行检测,如果有需要,可以早期识别并干预(Hughes和Pastores,1993年)。
结论:掌控未来
戈谢病是一种复杂的疾病,表现多样。虽然诊断过程有时可能漫长,但了解早期症状并积极争取适当的检查至关重要。
对于患有可治疗类型戈谢病的人来说,早期诊断并及时开始治疗是改变疾病进程的关键。早期开始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症状,预防不可逆的并发症,最终改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如果你或你爱的人出现了可能与戈谢病相关的症状,或者有家族病史,就和医生谈谈。尽早沟通可能会带来很大的不同。
参考文献
- Dandana, A., Ben Khelifa, S., Chahed, H., Miled, A., & Ferchichi, S. (2016). Gaucher Disease: Clinical, Biological and Therapeutic Aspects. Journal of Inherited Metabolic Disease Reports, 2016(1), 39–49.
- Hughes, D. A., & Pastores, G. M. (1993). Gaucher Disease. In M. P. Adam, G. M. Mirzaa, R. A. Pagon, S. E. Wallace, L. J. H. Bean, K. W. Gripp, & A. Amemiya (Eds.), GeneReview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 Koeberl, D. D., Koch, R. L., Lim, J.-A., Brooks, E. D., Arnson, B. D., Sun, B., & Kishnani, P. S. (2024). Gene therapy for glycogen storage diseases. Molecular Genetics and Metabolism, 141(4), 108332. (Note: While focused on Glycogen Storage Diseases, this reference was returned for "Gaucher treatment benefits" and discusses gene therapy for LSDs, showing the broader therapeutic landscape).
- Kong, W., Lu, C., Ding, Y., & Meng, Y. (2022). Update of treatment for Gaucher disease. Molecular Genetics and Metabolism Reports, 31, 100878.
- Nagral, A. (2014). Gaucher disease.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epatology, 4(Supplement 3), S113–S119.
- Nguyen, Y., Stirnemann, J., & Belmatoug, N. (2019). [Gaucher disease: A review]. La Revue de Médecine Interne, 40(8), 513–521.
- Nishimura, S., Ma, C., Sidransky, E., & Ryan, E. (2025). Obstacles to Early Diagnosis of Gaucher Disease. Molecular Genetics and Metabolism, 144(2), 108349.
- Özdemir, G. N., & Gündüz, E. (2022). Gaucher Disease for Hematologists. Turkish Journal of Hematology, 39(4), 361–368.
- Pastores, G. M., & Barnett, N. L. (2003). Substrate reduction therapy: miglustat as a remedy for 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Gaucher disease type 1. Expert Opinion on Investigational Drugs, 12(6), 927–934.
- Shemesh, E., Deroma, L., Bembi, B., Deegan, P., Hollak, C., Weinreb, N. J., & Cox, T. M. (2015). Enzyme replacement and substrate reduction therapy for Gaucher diseas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3), CD010324.
- Stirnemann, J., Belmatoug, N., Camou, F., Serratrice, C., Froissart, R., Caillaud, C., Levade, T., Astudillo, L., Serratrice, J., Brassier, A., Rose, C., Billette de Villemeur, T., & Berger, M. G. (2017). A Review of Gaucher Disease Pathophysiology,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Treatm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18(12), 2597.
- Stone, W. L., Basit, H., Mukkamalla, S. K. R., & Master, S. R. (2025). Gaucher Disease. In StatPearls. StatPearls Publishing.
- Weinreb, N. J., Goker-Alpan, O., Kishnani, P. S., Longo, N., Burrow, T. A., Bernat, J. A., Gupta, P., Henderson, N., Pedro, H., Prada, C. E., Vats, D., Pathak, R. R., Wright, E., & Ficicioglu, C. (2022).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Gaucher disease in pediatric patients: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Molecular Genetics and Metabolism, 135(4), 304–313.
- Zimran, A., & Elstein, D. (2014). Management of Gaucher disease: enzyme replacement therapy. The Indian Journal of Pediatrics, 81(Suppl 1), 20–26.
本文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理解医学文献并撰写内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可能存在不准确之处。建议读者参考文中提供的资料来源,以获取更详细和准确的信息。请注意,本文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